发布时间:2023-02-28 09:53:00 浏览:
文明从来不是一家独大,在万紫千红的世界中,每一朵花都是美丽的,可能长的壮大,有的长的渺小,但是无论如何,他们都是构成多姿多彩的重要颜色。
中国开放以后,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,并且丁韪良通过国家法的翻译传播西方的理念。
丁韪良翻译的《万国公法》在中国深受喜爱,为此被清朝聘请为同文馆的国际法总教习。
自从第二次战争以后,奕䜣发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,而且也没有专门的外交使团,中国和外国之间的联系都是靠着总理衙门。
但是很快奕䜣就发现有一个问题出现了,按照时间是清朝和西方各国修改条约的时候了,但是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国情可以说亳不清楚,但是中国的国情,外国却十分清楚。
而且中国和外国无法沟通,这也是个问题,于是奕䜣找到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当中国的外交使团之一。
对于奕䜣的要求,蒲安臣自然是答应了,有了蒲安臣的加入,中国和国外的联系逐渐密切,而其中丁韪良作为传教士也来到中国,这个时候的他带着自己翻译的《万国公法》找到蒲安臣。
丁韪良认为清政府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对外的政策,应当了解《万国公法》,而美国对华仿真也是合作政策,于是蒲安臣答应了。
丁韪良来到中国的时候,就曾经说过,要让西方的文明影响中国,现如今丁韪良和蒲安臣带着《万国公法》找到奕䜣,并且讲述了《万国公法》的内容,这个时候的奕䜣还保持了怀疑的态度。
他十分谨慎地表明,中国有一套属于自己国家的法律,并且已经运用了很多年,基本上已经成型,不用再借鉴法律了。
虽然奕䜣抱有怀疑的态度,但是丁韪良和蒲安臣并没有放弃,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总理衙门存在的薄弱之处。
中国确实有着法律,但是中国现在和国际接轨,如果中国和西方国家产生摩擦,中国可以用《万国公法》找到国际的律法,这样中国就不会被坑了。
这话一出,击中奕䜣的内心,现在虽然有了总理衙门,处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务,但是现在还是有一点不足的地方,就是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行情根本不了解,其他国家的法律也不清楚。
而且在发生争执的时候,西方国家就会用国际法反驳清政府的观点,这一点上,中国也是十分无奈的。
听到丁韪良的提议,奕䜣向着可以试一试,随后就把这件事上报朝廷,慈禧见状也在询问奕䜣的意见,他们想知道丁韪良的想法,
奕䜣思来想去,觉得丁韪良要么想通过这件事在中国出名,要么就是通过法律吹嘘自己国家的强大。
考虑到西方法律在中国的适用性,而且西方法律也可能会带来威胁,所以清政府并没有同意印刷。
但是凡事都有转机,在丁韪良提出意见不久之后,普鲁士和丹麦之间就发生了战争,对吼普鲁士的使者来到中国,发现中国的大沽口停留丹麦的船只,于是立马把这三个船扣押。
听到这件事的奕䜣马上找到普鲁士的使者,要求他们释放扣押的船只,但是普鲁士的使者并不同意。
他们认为现在普鲁士和丹麦之间有战争摩擦,所以完全有理由扣押。不过清朝是不允许的,因为现在人都在中国,普鲁士的使者刚来中国就如此嚣张,如果让他们一步,接下来其他国家的使者就会效仿。
这个时候奕䜣想到丁韪良带来的《万国公法》,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结果没想到,真的在《万国公法》里面找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,于是奕䜣带着这个法律重新找到普鲁士的使者。
有了《万国公法》,这一次普鲁士的使者哑口无言,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。经过这这一次的经历,奕䜣也发现《万国公法》的好处。
于是朝廷也开始准备印刷《万国公法》,因为这个提议是丁韪良提出的,于是丁韪良也被清政府聘请为同文馆的老师,而丁韪良为了传授基督教,也欣然同意了。
《万国公法》的翻译是中国系统学习西方的国家法的开始,也是西方法律知识和思想传入中国关键。